![]() 張巧娥在家中趕制鞋墊 本報記者 孫猛 攝 她身患絕癥,卻倔強地不向殘酷的命運低頭;她熱心公益,將一片真情點點愛心奉獻社會。她叫張巧娥,今年55歲,是一名普通的三門峽市民,更是大伙兒心心念念的“愛心大姐”。她的自身經歷和點滴善行如同涓涓細流,感動著無數三門峽人。
絕境重生后的“抗癌明星”
2月21日下午,記者來到張巧娥家中,她正和伙伴們一起整理、試穿一些用舊衣物、廢棄品改造而成的“環(huán)保時裝”。看著她微笑的臉龐,聽著她和朋友討論衣服需要改進的細節(jié),我們很難將其與癌癥患者聯系起來。
2009年年末,張巧娥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并很快引起淋巴感染,病痛的折磨和化療、放療帶來的巨大副作用讓她痛不欲生。“當時我和丈夫雙雙下崗,女兒剛大學畢業(yè),在一家幼兒園做臨時工,家里經濟條件實在不好,又攤上這么重的病,我連死的心都有了。”回憶起那段時光,張巧娥不禁眼泛淚光。
想著醫(yī)生下達的“最多3年”的生命“判決書”,張巧娥如同站在命運的岔路口。“經過長時間的掙扎和煎熬,我最后想通了,如果生命真的只剩3年時間,那我就要好好活過這3年,珍惜以后的每一天!”張巧娥表示,她當時在心里暗暗發(fā)誓,只要病情控制住,能活著走出醫(yī)院,此后就要盡全力幫助他人、回饋社會,讓最后的生命散發(fā)光和熱。
幸運的是,經過手術治療,半年多后,張巧娥的病情漸趨穩(wěn)定,順利出院。她沒有忘記誓言,加上患病期間認識了很多病友,大家相互鼓勵、交流病情和康復經驗,慢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組成了一個抗癌小團隊。此后,張巧娥經常抽空回到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腫瘤醫(yī)院,耐心地和癌癥患者談心,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病魔、積極配合治療,還和朋友、病友一起舉行聯歡會。“他們的痛苦和糾結我都感同身受,能幫一個是一個,幫他們建立堅強的信念,才有重獲新生的可能!”張巧娥說。
因為張巧娥耐心細致的心理疏導作用明顯,醫(yī)護人員、病人和家屬們都對她贊不絕口,她漸漸成了腫瘤醫(yī)院里的“抗癌明星”。在她的鼓勵下,不少癌癥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有人在病情穩(wěn)定后還加入了張巧娥的抗癌小團隊,成了志愿者。“每當看到有人手術成功重新露出笑容,或是聽到臨終患者一句‘張姐,謝謝你陪我這段時間’,我都感動不已,這也許就是我重新站起來后的最大價值吧!”張巧娥開心地說。
一雙巧手縫出暖暖愛心
剛出院時,張巧娥總擔心自己時日無多,她思前想后,決定動手拆自己的舊衣服,并發(fā)揮自己擅長針線活的優(yōu)勢,根據衣服的不同材質做成了很多套袖、鞋墊和圍裙。“人死了啥也帶不走,還不如把自己擁有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
起初,張巧娥背著這些東西沿街走,將其送給修鞋匠、賣紅薯的老人、環(huán)衛(wèi)工、農民工等基層勞動者。“我雖然不富裕,但他們更可憐,我記得當時在大嶺北路送給一個環(huán)衛(wèi)工套袖,她愣了一下接過去,然后就掉淚了,邊哭邊說‘好人一生平安’,還告訴我她不舍得戴,要等自己的舊套袖破了再換!”看到自己的微小善舉得到認可,張巧娥心里暖暖的。隨后,她開始發(fā)動親朋好友搜集廢舊衣物,不顧自己身體虛弱,夜以繼日地縫制鞋墊、坐墊、袖套、圍裙等,贈送范圍也逐漸擴大,除了環(huán)衛(wèi)工、農民工等,市區(qū)不少執(zhí)勤交警和年輕消防戰(zhàn)士都用上了張巧娥做的愛心鞋墊,公交司機也收到了愛心坐墊,眾人的贊譽讓“愛心大姐”的名號逐漸響亮……
“愛心大姐”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越來越多的市民給張巧娥送來舊衣物,而秉著節(jié)儉和環(huán)保的理念,她幾乎每天都要花一兩個小時整理這些衣物,根據材質、新舊程度細細分類,有的捐獻給需要的人,有的留作手工原材料,就連做手工剩余的碎布頭,張巧娥也聯系公交公司,送給他們擦洗保養(yǎng)機器用。“我每天忙碌著,也快樂著,慢慢忘了自己還是個病人,更把醫(yī)生說的3年期限忘到九霄云外了。”張巧娥笑著說。
轉眼到了2016年,有一次張巧娥看到電視上的時裝秀,她靈機一動:何不把手頭用不完的舊衣服變廢為寶,組織一次“環(huán)保時裝秀”。她很快行動起來,設計服裝樣式,利用舊衣服和其他任何能想到的廢棄材料做“時裝”,邀請朋友當模特試穿。經過她巧手制作,各種原本被人們丟棄的東西煥發(fā)出“新生”,變成70多件美麗多姿、風格奇特的“時裝”,并在三門峽市區(qū)多處展示,不僅獲得市民稱贊,還引起外地媒體強烈關注,收獲贊譽滿滿。
無限關愛溫暖特殊群體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巧娥和其志愿者團隊走進陜縣(現陜州區(qū))西張村鎮(zhèn)敬老院進行慰問表演,了解到敬老院條件有限,入住的又多是無子女的孤寡老人,她便想著要為他們做點事情。回家后,她連忙仔細翻揀手頭的舊衣物,將質量好的逐件清洗、打包,又和志愿者們一起自掏腰包購買了被褥、牛奶、電暖器和家庭影院設備等,送往西張村鎮(zhèn)敬老院。后來,不少愛心企業(yè)得知了張巧娥的善舉,紛紛聯系她提供食品、衣物等,并組織人員參加慰問表演。幾年來,他們足跡遍布三門峽多個鄉(xiāng)鎮(zhèn)敬老院,張巧娥的愛心之路越走越遠……
當張巧娥的善舉和抗癌故事漸漸傳開后,2014年,她應邀走進三門峽市看守所,幫助工作人員對在押人員進行感化教育。“記得有次我?guī)е?個癌癥病友到看守所慰問,我們這些曾經或正在面對死亡威脅的人都分享了自己與病魔斗爭的經歷,傳遞堅強樂觀的情緒,很多在押人員都落下了淚,也許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生命的可貴,重新拾起了面對社會的勇氣。”幾年來,張巧娥帶領團隊多次走進看守所,送去書籍雜志衣物、組織文藝聯歡、深度談心交流,不少在押人員都把張巧娥視為親姐姐,每次見到她都拉著手不愿放開。
“張姐是以真心換真心!她春風化雨般的態(tài)度讓我們看著都感動不已,更別說這些在押人員了!”三門峽市看守所副所長黃瑞軍說,“現在每當遇到極度偏激、無人管護、難以疏導的在押人員,我們立馬就會想到張姐,而且只要我們有需求,張姐從來沒有怨言,總是第一時間趕過來幫我們開展工作。”
“我始終相信人心向善,即使這些一時誤入歧途的失足人員也不例外,他們中間還有不少年輕人,我不忍心看他們消沉下去,所以就盡自己最大努力感化他們!”張巧娥說。
發(fā)起“公交流動大講堂”
2014年3月“學雷鋒月”活動期間,湖濱區(qū)建西社區(qū)與市公交公司決定在8路公交車車體上做公益廣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事恰好被張巧娥得知,她覺得除了車體廣告外,還可以用“道德講堂”的形式在車廂里進行宣講活動。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張巧娥認為:“公交車是城市的窗口,是咱們基層市民幾乎每天都要出入的地方,在公交車上辦講堂,一定很受歡迎!”
張巧娥的想法很快得到印證。她在車上率先開講,為乘客講述自己的抗癌經歷,講述自己患病后來自朋友和陌生人的關懷,講述身邊的好人好事,講述自己在公益路上收獲的點點滴滴……乘客聽后無不對她豎起大拇指,紛紛起身講述自己的所見所感,不少人還咨詢張巧娥下次開講時間,要等她再講時再來坐車聽一遍。“我講的都是自己的親身感受,我也在車上聽到了很多其他人的感人故事,大家相互感染、相互帶動,8路車成了一個熱鬧、溫馨、快樂的大家庭!”
在張巧娥的發(fā)動下,越來越多的乘客參與到宣講的隊伍中來,醫(yī)療、氣象、公安和環(huán)保等部門也把道德講堂搬到8路車上,每期選定不同的主題,發(fā)揮自身特點向市民普及日常保健、防盜知識、環(huán)保理念等,公交流動大講堂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
市公交公司一分公司一名姓曹的工作人員表示:“經過數十期流動講堂的‘洗禮’,現如今的8路車風氣特別好,不僅讓座、扶老幫幼蔚然成風,而且再沒有偷盜現象發(fā)生,兩三年來幾乎沒有接到任何關于8路車的投訴,大伙兒現在都把8路車叫作‘愛心8路’,而且在8路車的示范帶動下,2路、3路等線路也開通了流動講堂呢!”
7年來,張巧娥為成百上千的癌癥患者、在押人員做了心理疏導,縫制了不計其數的愛心鞋墊、套袖等,組織參與了上百堂公交流動講堂……她像一;鸱N,拼盡全力散發(fā)光熱,溫暖他人;更像一陣春風,將堅強樂觀、樸實善良的信念吹進每個人的心田,引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愛心大姐”志愿者團隊,凝聚愛心、奉獻公益!
( 編輯:ljx ) |
“愛心大姐”的真情公益路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17-02-24 作者:本報記者 劉晨寧 打印

- 上一條:今年首場民營企業(yè)周專場招聘會舉行
- 下一條:春天來了